top of page

從街報到尊嚴--Big Issue大誌雜誌專訪

大誌雜誌做為社會企業擁有長遠的歷史,其完整的體系架構與獨特的運作方式造就了大誌雜誌現在擁有的口碑。Big Issue Taiwan在台灣也是最早成立的社會企業之一,而其初衷、思想脈絡以及未來是甚麼樣貌呢?2017年12月28日早上,我們特地到了大智文創的編輯部,讓總編輯李取中為我們解答了這些疑惑。

從做雜誌到做社會企業

當初在2009年時,當年的李總編其實只是單純地想要創辦一本雜誌,因緣際會之下得知了日本大誌雜誌的存在以及運作方式。了解之後他大受衝擊,發現原來雜誌也可以以這種社會企業的模式進行運作。同時,他也發現大誌雜誌的英國本部在1991年就已經成立,在2009年時,英國已經擁有了上千家社會企業。然而,在台灣,不要說一家社會企業都沒有,甚至完全沒有人提到過。

透過這樣的經驗他感悟到,台灣在文創、科技這些面向起步都比世界要來的更晚,於是就希望透過這次機會將這樣的概念引入台灣。李總編也提到,當時也不認為一定要是取得Big Issue的授權,因為想做的就是街報,有沒有得到英國本部授權其實不是最重要的事。只是考量到當時的資源不足等情況,認為如果能夠以一家行之有年的社會企業的名稱,就能夠省下品牌行銷的成本,對在台灣的推廣也有幫助。

從名稱談去標籤化

李總編認為,其實光是有街友這個名稱就代表大眾對他有負面的看法了,不然為什麼要用一個似乎比較正面的詞來形容?長時間以來大眾媒體已經將這個概念傳播的太過了,導致大眾對這些人都貼上了標籤。「然而,不論他們是因為甚麼樣的因素而成為街友,這都只是對他們現狀的描述而已。」而大誌雜誌想做的就是希望他們能夠透過販賣雜誌脫離這樣的狀態,那當他們真的脫離了這個生活不穩定的狀態之後,還應該將他們稱為街友嗎?因此,改變對他們的稱呼才變的如此重要。

「我們要做的並不是要特意去強化他過往的生活或是身分。」李總編在回答的最後如此說道。許多媒體總是習慣把一個詞直接丟給大眾,好像這可以代表一整個群體。但是,其實任何一個標籤都沒有辦法代表任何一個個人,因為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然而,也因為這樣獨特的想法,讓大誌雜誌推廣時最困難的點就在於如何去撕除標籤,讓社會大眾能夠不再以過去的眼光審視這些販售員。

以改變心態來保障販售員的尊嚴

「我為什麼要照顧你的生活?或者說為什麼你要照顧我的生活?」李總編認為,要賦予一個人尊嚴是不可能的,唯一的作法就是在對待這些人時,不要以不同於對待其他人的方式和他們相處,如此才能從基礎確保他們的尊嚴。如果以對待弱勢的心態來對待這些販售員,那他們就成為了被幫助的人。然而,他們作為販售員,自己付出成本購買雜誌並透過自己的勞力來將雜誌賣出,這之間與一般人的賺錢方式並沒有不同。所以李總編認為我們並沒有理由將這些人視為弱勢,因為一旦將這些販售員視為弱勢,便是對他們所付出的勞力價值的貶損。

將整體放在個案之前

在我們訪問大誌販售員時,他們都提到近幾年銷售量下滑的情況,然而根據李總編的說法,其實大誌雜誌這幾年都不曾增加過販售員的數量,整體的發行數量也沒有劇烈的減少。「一般人都習慣將個案當成整體。」李總編在採訪時談到,當販售員感受到銷售量下降時,首先都會認為是大環境的問題,可能是販售點增加、可能是熱度不再,然而卻從未想到,可能是自己長久以來從事這份工作,那份情緒已經漸漸疲乏,自然而然便影響到了銷售量。

李總編認為,社會企業並不像一般的民間企業,需要去追求多少的經濟利益或者多少的知名度。作為一家經營良好地社會企業,他只希望能夠將大誌雜誌做的長久,並盡全力去創造一個媒體應該要有的價值,即使這麼多年來大誌在議題的找尋上已經有些腸思枯竭,但還是希望能夠不停找到新的議題去探索、去報導。

Single post: Blog_Single_Post_Widget
bottom of page